close

馬友友不僅僅是大提琴家,他還是美國《人物》雜志(People)評選出來的“2001最性感古典音樂家”。
“性感”這個詞用在古典音樂家身上,似乎有點突兀,但在馬友友身上,“性感”是可以理解的。
馬友友的“絲路計劃”,就是在這個前提下於1998年成立的。
他的目標是研究絲路沿途各個不同文化的思想交流、音樂交流,設法讓絲路之聲不至於消失,豐富的文化傳統能留存下來。
他相信,音樂可以像磁石一樣,把生活在不同背景的人拉攏到一塊,叫東西方民族的差異不存在。
馬友友邀請各地的音樂家一起創作、一起研討、一起編曲。背景完全不同的陌生人,因音樂分享共通語言,
因創作產生情感共鳴,因溝通加深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絲路計劃”意義遠超音樂
絲路計劃是非牟利團體,目前已出版兩張專輯,所收錄的音樂,表現出不同文化背景音樂的獨特張力。
馬友友希望借此為音樂種下更多的民族融合性,並把這種文化力量傳達到世界各個角落
馬友友說:“‘絲路’不是個人的,我希望它有一天能獨立,甚至能脫離我而去。
個人在一個團體裏呆太久是不好的,像絲路這樣的工程,應盡早建立自己的身份和定位。”
在文化和語言上遊走、跨越,被馬友友引為是音樂家的職責,而“絲路計劃”可說是馬友友的“文化苦旅”,
以音樂為核心,但其意義已遠遠超越音樂本身。而馬友友在這個過程中,也悟到很多東西,
他說:“它在很多不同方面開啟了我的靈魂、思想、智能,讓我變得更有人性。”
身為一位藝術家,馬友友不斷地在他的演奏生涯中,找尋適合的方式 好讓他的音樂藝術和所面對的廣大聽眾
做最直接的溝通,也為自己追求 藝術層面的再昇華與新方向。
自從與新力音樂合作以來,馬友友共發行超過45張專輯;其中不僅為 他囊括了11座葛萊美獎,
錄音曲目更呈現出絕無僅有的豐富多樣性,包括 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大提琴協奏曲、室內樂與獨奏作品,
還包括了許多由 他擔任首演或首次錄音的珍貴名演。近幾年來,馬友友對於音樂喜愛的多 樣化與對藝術表現
上的再創新,我們更可由他的專輯中共同分享每一次的 美感經驗!
馬友友的成就已屬空前;繼1999年2月份紐約市將一條路改名為 「馬友友路」(Yo-Yo Ma Way)之外,
由加拿大顧爾德基金會(Glenn Gould Foundation), 每3年表揚一位當代最具影響力與非凡成就的
「顧爾德獎」(Glenn Gould Prize), 今年也特別將此殊榮頒贈給馬友友。
從徹底以古大提琴風格再現璀璨巴洛克風華的最新專輯「繁花似錦巴洛克」 (Simply Baroque)
與本世紀最後一次來台演出完整版的「馬友友的巴哈靈感」 (The Cello Suites Inspired by Bach)
賦予巴洛克音樂新世紀的前瞻風貌,打入流行榜與跨界樂壇的唯一大提琴探戈音樂作品「馬友友的探戈靈魂」
(Soul of the Tango) 到收錄結合台灣原住民頌歌的「超魅力」(Super Charm),
馬友友不僅一次次帶給樂迷新的聆賞饗宴,他收放自若的音樂詮釋,
讓人不禁真的以為這些一再令人讚嘆的作品,原就為了馬友友的大提琴藝術而存在!
馬友友在個人演奏生涯和與其他樂界菁英合作的調配上也找到了相當的平衡點 。
除了獨奏演出外,和他合作過,原屬不同音樂範疇的音樂工作者更是五花八門 ;
從古典曲目、當代樂派、到流行音樂與電影配樂,他邀請過的合作對象在音樂中都與
馬友友激發出前所未聞的音樂新風貌,也因此往往成為當時最受矚目的話題佳作!
生於法國的法裔華人、父親是寧波人、母親則來自香港,
4歲開始由父親啟蒙學習大提琴,之後並投入提琴大師 修茲(Janos Scholz)門下,
1962年於茱莉亞音樂院受教於羅斯教授(Leonard Rose);
1978年即獲頒享譽全球的艾維費雪獎(Avery Fisher Prize)並畢業於哈佛大學;
1991年 並由哈佛大學授與榮譽博士學位。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他演奏所使用的兩把大提琴,
一把是1733年的「蒙塔那那」 大提琴(Montagnana);
另一把是1712年製的史特拉底瓦里(Stradivarius)名琴「大衛朵夫」 (Davidof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ang6329 的頭像
    nang6329

    ♥蝶☆動漫狂熱主打♥

    nang6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